從2015年的雙創浪潮開始,全國掀起一波眾創空間孵化熱,3年過后,如今全國眾創空間的總數已經達到5739家。據相關專業人士判斷,2018年行業將開始洗牌,好的會留下,差的會被淘汰。如何衡量孵化器好壞?核心有2個標準:一看與企業是否強關系,二看是形成生態。而要避免在洗牌期出局,產業孵化、專業孵化,跨國孵化或許是條生路。
以下是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顏振軍近日在2018中國眾創空間特色發展大會上的演講(有刪改):
我們最近在火炬中心的指導之下,利用火炬中心的統計數據,對全國的眾創空間做了一個研究。從總體情況,全國的眾創空間總數是5739家,孵化了大量的創業企業。
這里面重要的不是絕對數據,而是增長率。眾創空間的數量增長率是25.1%,孵化器+眾創空間是超過了20%的增長,這個增長速度非常高,遠遠高于GDP的增長。
五千多家空間中,2014年以后成立的是占到80%,其中上市公司和掛牌企業有200多家。沿海一帶最集中,地區而言廣東最多,占12%。績效方面,眾創空間里面項目的入駐周期小于1年的項目占到58%。
眾創空間下一步發展則有這2大特點:1、大量資本進入這個行業;2、連鎖化。
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畢業企業,經過一段時間發展之后去建新的機構,建孵化、建眾創空間,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循環。還有就是院所在進來,企業在進來,培育了大量的企業。
那么,創業孵化這個行業有什么痛點?
總體上看,孵化器、眾創空間的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從產業的角度來說,孵化器最核心的價值是什么?我覺得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初始孵化的功能。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提供了一批非常具有可投性的企業,對大企業來說是很好的并購對象。但是這些價值由于每一家機構的分散,由于每年孵化出來優質企業相對比較少,很難被產業界發現。
下一步會是什么樣?
眾創空間發展3年后的今天,會發生一個結構上的調整和變化。
有人常常提這個問題,中國這么多機構了,大概接近1萬家的創業孵化機構,數量是不是多了?是不是有很大的泡沫?
我的回答是,總的數量肯定是不夠,因為創業者非常多。自從雙創以來,每一天在中國新增的企業是15000家,加上面每天新注冊的那些個體工商戶,這個數量是45000家。所以總的數量上,創業孵化機構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是不夠。
但是在結構上那些好的有特色的,能夠很好的滿足創業者需求,被創業者很大程度上依賴的那樣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還太少,所以在結構上會發生很大的調整。
可能未來的一段時間會有一批機構退出市場,原因就是在那個地方創業者不夠,創業需求沒有那么高,包括政府的政策調整等等,包括自身發展。
我們80%以上的都是民營的,自然也接受市場的檢驗,有的受市場追捧,有的受市場淘汰,這很正常。
另外,專業孵化和產業孵化一定會受到追捧,還有就是跨國孵化。
眾創空間一百家也好,幾千家也好,很多都做著類似的事,需要一個智能孵化體系。
比如都是做新材料產業孵化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市場需要一個跨區域的孵化機構。我們有可能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新材料產業孵化的集團,20個孵化器聯合起來走向行業,包括區域的和全球的橫向網絡。
怎么去設計這樣一種智能孵化?我們首科院聯合了100多個國內的機構,發起了一個網絡,叫做全球智能孵化網絡,英文就是WIN,要連接全球好的創業孵化機構。
什么是好的創業孵化機構,我的標準就是兩條:
1、這個創業孵化機構跟企業是強關系。強關系針對的是弱關系和無關系,創業孵化機構連房租都不收那就無關系,只收房租是弱關系。
2、一個好的區域網絡,它在那個區域是有很好的生態系統。滿足這兩條的企業孵化器就是好的孵化機構。
這樣一個智能孵化的平臺會提供這些服務:
首先是廣場服務,利用智能的技術,讓這個尋找和這個匹配搓洗,實現智能化,這是最低級的廣場服務。
第二層次,就是定制服務,我們會有一些工具,依托我們的智能技術,依托我們的大數據。數據來自于我們的會員所提供的數據之外,會有一批專利的、企業的、行業的大數據,利用這些大數據生成一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