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不斷深入,作為我國創新創業重要抓手的國家孵化平臺體系建設也日漸成型。2019年剛剛實施的新版《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首次將眾創空間納入管理,同時進行孵化服務體系升級,對單位面積孵化強度和從業人員職業化要求提出了更高標準,近萬家眾創平臺面臨新的洗牌?!督洕鷧⒖紙蟆酚浾邚闹槿耸刻帿@悉,我國雙創平臺正在加快推進包括從服務初創企業到培育新興產業源頭等在內的六個方面提升,以此形成“眾創-孵化-加速-產業”為標志的科技創新創業生態鏈條。
根據《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科技企業孵化器(含眾創空間等各類科技創業孵化載體)是以服務大眾創新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培育企業家精神為宗旨,面向科技型創業企業和創業團隊,提供物理空間、共享設施和專業化服務的科技創業服務載體。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自有種子資金或合作的孵化資金不低于500萬元人民幣,并提供3個資金使用案例;可自主支配的孵化場地面積不低于10000平方米,其中,在孵企業使用面積(含公共服務面積)占75%以上;要擁有職業化的服務隊伍,專業從事企業孵化的服務人員數量占總人數的80%以上,每10家在孵企業至少擁有1名專業從事企業孵化的服務人員和1名創業導師。
“一方面,新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在場地的認定標準上,將此前的兩萬平方米,降低到一萬平方米;減少了畢業企業數量,增加了畢業企業條件,嚴進嚴出。另一方面,《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在服務水平、孵化績效、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等層面則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了‘單位面積的孵化強度’。此外,對在孵企業的科技含量也作出了要求,即‘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和研發能力’?!鄙鲜鲋槿耸勘硎尽T谒磥?,把眾創空間納入管理,旨在引導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實現高質量發展,通過各類孵化器的高水平創業服務,提高創業企業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整體來講,‘十三五’期間就是圍繞從服務初創企業到培育新興產業源頭的提升、從集聚創新要素到促進開放共享的提升、從注重綜合服務能力到專業服務能力的提升、從注重服務供給導向到需求導向的提升、從推動國際合作到融入全球創新創業網絡的提升、從營造局部的創新氛圍到引領全社會創新創業文化的提升等六個方面的提升?!痹撝槿耸客嘎?。
事實上,隨著創新驅動上升為國家戰略,近年我國的眾創平臺也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各類孵化平臺近萬家。其中眾創空間57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超過4000家。而2015年上半年,我國較有規模的眾創空間還不足70家。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明確,國務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孵化器評價指標體系定期對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開展考核評價工作,并進行動態管理。對連續2次考核評價不合格的,取消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資格。
“我國孵化器行業仍存在偏重規模、服務水平不高、高成長企業培育能力不足,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迫切需要提升孵化載體質量和效率,構建更加完善的孵化服務體系。”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處處長陳晴表示。而在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顏振軍看來,未來有一批機構會退出市場,真正有生命力的創業孵化平臺機構,一定是聚焦在某個專業領域或技術產業。
免責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均來自網絡,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原標題: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新規實施 近萬家平臺面臨洗牌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