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眾創空間”這一概念被提出后,經過3年多的發展,包括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在內的各類孵化機構總計已達到1.1萬余家,成為新興產業、高新技術、資源、服務、資金的聚集之地。
但與此同時,同質化競爭也愈發明顯,這讓很多眾創空間不免開始思考下一步如何生存和發展。近日召開的“2018中國眾創空間特色發展大會”上,國內的眾創空間行業人士共聚一堂,為國內的眾創空間雙創“升級”新階段如何繼續“升級打怪”支招。
既是服務者又是創業者
“根據火炬中心的統計,全國的創業服務機構中70%以上都是企業性質的。這和30年前科技企業孵化器在中國發展主要由政府機構、以事業單位的形式呈現具有非常大的不同。如果按照標準分類,國內的眾創空間還都屬于中小企業。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家既是服務者,也是創業者,是‘創業者背后的創業者’。”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表示。
國內的眾創空間不僅是創新創業驅動器,還是各城市創新力的重要指標。根據近期發布的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多個省市的雙創地圖,國內的眾創空間活躍省市,新興產業發展也十分快速。
利用技術服務創新
國內的眾創空間和孵化機構的社會責任與商業化之間存在一定悖論。一方面國內的眾創空間在一定程度扮演了地方招商引資、培育稅源等角色,具有公益性。另一方面,商業化則需要考慮投入和產出,這就造成“孵化者過的比被孵化者還窮的”局面。
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處孫啟新博士認為,中國的創業孵化事業要走市場化、專業化、生態化、融合化和國際化的道路。顏振軍也給過國內的眾創空間從業者提出類似建議。在他看來,專業孵化和產業孵化一定會受到追捧,跨國孵化、智能孵化也有新的機會。“一百家也好,幾千家也好,很多眾創空間做的是類似的事。比如同樣做新材料產業孵化的眾創空間,可以考慮形成一個跨區域的孵化機構,幾十個企業孵化器聯合起來,形成區域的和全球的橫向網絡。”
技術進步也給國內的眾創空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這就是“智能孵化”。“由于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創新創業資源的流動越來越不受地域限制。傳統孵化器會針對企業了解需求,點對點、面對面服務。智能孵化可以利用新技術提供線上的、全球化的孵化服務。其中可以展開很多新的商業模式,會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孵化器的共享。”